騰訊從馬化騰等幾個人搞的小軟件,到今天的QQ帝國,期間經歷了太多的人和事,今天的騰訊被很多人稱為中國互聯網創業繞不過去的坎。
騰訊帝國將會如何走向滅亡?-馬海祥博客
我們也知道,月有陰晴圓缺,百年老店不常有,特別是高科技行業,IBM也衰落了,SGI、SUN完了,互聯網的雅虎要關門了,中國第一個上市的互聯網公司中華網被停牌了,億唐破產了,瀛海威不知所蹤了,那么騰訊呢?盡管今天看上去如日中天,但是從財務上透露出來的數據給大家越來越不妙的感覺。
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百年老店,騰訊也許會倒下,那么倒下的可能有哪些呢?在馬海祥看來,騰訊可能的死法可能有以下兩種:
1、因為法律法規的原因,騰訊被關閉
這種看上去似乎不大可能,但是凡事總有例外,騰訊QQ作為一個即時通訊溝通的媒介,特別是大量的QQ群,在很多時候完全具備召集特定社會群體參與某些活動的能力,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有關當局,必然會關閉騰訊。
其實現在有關部門已經在對QQ上的各種信息加以監控,不要以為QQ是所謂的點對點的聊天工具,服務器端就發現不了啥,實際上QQ上交流的信息,乃至QQ通訊的加密算法,無一不在有關部門的監控下。
而騰訊自己,為了降低這方面的風險,也安排了大量的編輯人員來處理這方面的事情,這樣的處理在穩定時代肯定毫無問題,一旦社會出現某些風波,恐怕就不是騰訊自己可以控制得了的。
除了上述的政治原因,還有一個就是騰訊的某些業務涉及到了某些強勢利益集團的利益,例如騰訊當年的Q幣事件,險些導致有關部門立法,而騰訊作為即時通訊的很多網絡應用,明顯涉及到運營商的收益蛋糕上面去了,而一旦涉入過深,相信這些強勢利益集團肯定會干預,騰訊作為一家公司,是沒有任何能力跟國家機器來對抗的。
除了以上原因外,還有第三種可能導致的干預,那就是騰訊網的輿論在有關的一些事情上站錯了隊,騰訊網作為國內流量最大的網絡媒體,其影響力不言而喻,但是騰訊的編輯人員很明顯的出現一些問題,本來作為一個媒體,應該盡量做到公立、平衡,盡可能把自己的立場,跟報道的那些事件評述區分開。
我們在看海外的媒體時候,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句話“本版文字系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其實我們都知道,當編輯選擇稿件時,就有了一個立場,但是人家至少嘴上申明了,而看看騰訊網,不但不聲明,而且還搞了個所謂的“評論組”。
在騰訊的首頁上有個所謂評論專題,幾乎是每篇評論都有明顯的偏向立場,這里且不說這些立場的對與錯,而作為一個公共媒體,以明顯偏向不加遮掩的方式來表達,是違反起碼的媒體道德的。
例如騰訊評論以很強勢的語氣表明“方舟子錯了”,然后過幾天準備去采訪方舟子,被拒絕了,就在網上把批評方舟的這個專題,給隱藏了,而當方舟子揭露這個情況的話,接下來又把這個專題給恢復了。
作為一個公共媒體,對于方舟子的事,你可以報道事件,你可以報道不同人的看法,但是你不能用很具傾向的話語來表達你的喜好,其實這個喜好,并不是騰訊的,而是騰訊的那些編輯們的,編輯作為個人,有權對方舟子表示喜好或者厭惡,但是你媒體不能這樣脫離公立的基本屬性。
馬海祥在這里猜想,估計騰訊里面的一些編輯人員,想通過這個做出一個類似媒體社論的東西,實現一些自己的某些理想,但是要知道,社論是緊跟當前的政治風向的,如果一旦跟錯,肯定會被秋后算賬,一旦有錯,被整會是必然的,你編輯有自己的意志和追求,你可以追求你希望的東西,但是你無權拿股東們的騰訊網來冒險。
所謂的“評論組”只是騰訊的其一,騰訊在很多跟帖評論的時候,采取的照顧一方而排斥一方的做法,早就被人詬病,這一切,如果有一天騰訊站錯隊的時候,肯定會有麻煩。
在這里馬海祥只想就公司利益做出分析,不要講什么社會發展之類所謂“公共知識分子”解釋,因為股東給你們錢是讓你們幫他賺錢的。除非你得到股東的明確授意,否則你無權拿股東們擁有的企業來玩所謂的高尚,特別是具有政治風險的所謂時髦。
2、騰訊被互聯網新的發展邊緣化
前面討論了第一種死法,接下來討論第二種死法,騰訊被互聯網新的發展邊緣化。
一個人或者說一個項目、一個公司的成功,離不開三大要素: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就是一個項目發展時期整個的社會經濟環境,也就是合適的時間。
地利,就是一個項目發展時期出現的地點,也就是機會發生的地方。
人和,就是一個項目的運作人員做的準備工作,換句話說就是什么樣的人。
只有這些對了,你才有機會做大,否則注定失敗,在馬海祥看來,所謂的成功,就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由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情,這幾條缺一不可。
那么我們來看騰訊的成功,先對比下互聯網的發展,看看互聯網的發展軌跡,按照馬海祥的劃分如下:
第一個階段:網民找不到各種信息,而網上內容也很少,所以這個時候,幾個導航站就可以解決一切,網民互相間的溝通還是習慣于傳統的電話、郵件等,所以,這個時候郵箱發展迅速。
第二個階段:信息越來越多,因為海量的信息,網民要找出有用的信息,所以這個時候搜索引擎得以成長。
網民間的溝通越來越頻繁,這個時候郵箱的非及時性就不能滿足網民的需求,因此即時通訊系統得以大規模發展。
第三個階段:隨著信息的增加,同時網絡傳輸速度的改善,網民不再滿足原來的文字的溝通,所以這個時候,多媒體網絡應用得到巨大的發展,標志就是視頻網站等的出現。
網民在信息等方面,不再滿足傳統的“權威式單向信息傳輸”的溝通方式,而愿意把更多的自己想法告訴別人,因此這個時候博客等得到發展,特別是這個時候,開始出現更加個性化的溝通需求,例如介乎于即時與非即時之間的溝通、介乎于好友跟陌生之間的溝通。
第四個階段:隨著技術的改善,網民越來越不滿足坐在電腦旁邊的信息交流,這個時候移動互聯網就獲得了很大發展,各種應用向移動互聯網遷移,位置化和移動化只是其中之一的特征,而進一步細分也是必然的趨勢(具體可查看馬海祥博客《騰訊CEO馬化騰:未來移動互聯網發展的10個關鍵點》的相關介紹)。
實際上從前面分析可以看到一個脈絡,那就是從“無”到“有”,再到“優”,進一步到“方便化”、“個性化”。
如果從這個脈絡來看,未來像門戶型的網站機會會越來越少,更多的是一種細分滿足一部分群體需求的網站或者網絡應用,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很多需求,這樣每個人會互相交叉進入很多個“群體”中,這樣的個性化網絡應用將會有機會,但是由于市場的大小限制,這種個性化的網絡應用試圖做得非常大也會很困難。
在此,我們不妨先來看下騰訊,騰訊的優勢是如何建立的?
(1)、騰訊抓住了互聯網上從郵件的非即時溝通向即時溝通轉化的時機做起來,隨后又跟對了互聯網的幾波發展趨勢,顯然這個是抓住了天時。
(2)、在騰訊發展的早期,即1998-2003年這段時期,中國互聯網競爭并不是那么激烈,而且這個時候,配套監管法律法規很松,且中間出現的SP為騰訊帶來了巨大的收入,這個實際上是地利。
(3)、騰訊的人員在互聯網競爭相對不是那么激烈的時候,利用前面兩點,建立自己的網絡體系,這個是騰訊成功的人和,人和不一定是外部,也可以是內部的。
再來看看今天的騰訊:
首先,現在發展的“天時”是不利于騰訊的,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是之前曾經分析過,中國互聯網競爭越來越激烈,網民的需求越來越趨向多元化,細分化。
這個時候,騰訊面臨成千上萬的小網站、網絡應用等的競爭,俗話說:“蟻多咬死象”,一個小網站拉走幾百人、幾千人,對于騰訊來說無所謂,但是成千上萬的網站,就可以拉走幾百萬、幾千萬人,這個時候騰訊就不能不在乎,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很大程度上狙擊了騰訊的即時通訊系統,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未來,微信已無法取得像QQ當年那樣的輝煌。
其次,現在的“地利”也不利于騰訊,騰訊不能大力拓展海外市場,除了文化背景因素外,就是反壟斷、版權等的法律法規,騰訊在中國可以大規模采用追隨戰略,模仿其他人的創新,但是在諸如美國等地,就沒那么方便了,因為美國的版權、反壟斷等保護得非常完美,使得雅虎、谷歌等巨頭只能通過收購而不是模仿來對待很多的創新。
騰訊可以在中國搞出朋友網來模仿開心網,但是微軟卻不敢在美國模仿FACEBOOK來做一個,也許有人會說,國外離我們太遠,問題在于國外離騰訊很近,這也是為什么這么多年,騰訊不敢輕易走出國門的原因之一,而中國國內相信隨著法律法規的健全,這方面的保護也越來越嚴密,騰訊不可避免的會被縮小模仿空間。
再次,騰訊的人和又如何呢?當年騰訊沒有做起來的時候,大家都一起努力,現在今天的騰訊富貴了,但是里面的內斗基本上公開化,一部分騰訊人忙于權力斗爭,盡可能給自己多爭取資源,另一部分騰訊人,盡可能拿著高薪混日子,從管理角度來說,高薪可以激勵員工的斗志,但是長期高薪,如果激勵機制有問題,會出現一大批混日子的人,這種之前也分析了,騰訊也出現了。
在這樣的今天,馬化騰更多是作為一個形象,而不是一個強有力的管理者在騰訊,長此以往,馬化騰的影響力越來越低,之前馬化騰就出于不看好騰訊的前景,跟海外的基金進行對賭過,一個企業的最高層,對自己的企業都沒有信心的時候,別人還能說什么?
其實說一千到一萬,一個核心,騰訊還是固定在原來的思維。
一個問題,一個人最容易在什么地方失敗?
答案有兩個,一是他完全不熟悉的地方,二是他非常熟悉的地方,完全不熟悉的地方,不熟悉,缺乏資源,所以會失敗,而非常熟悉的地方,因為太熟悉了,所以天長日久,都按照老的思路來,如果一旦有所變化,很容易受慣性示威影響而出錯,所以在這兩個地方,是最需要關注的(具體可查看馬海祥博客《騰訊微博為什么會敗給新浪微博》的相關介紹)。
騰訊的不熟悉的地方,是電子商務,不要跟我說拍拍如何,騰訊的電商一直很爛,有個形容的笑話“花的是京東的錢,做的跟PPG差不多”。
而騰訊熟悉的地方,是利用即時通訊的高粘度會員體系,拓展大量的附加產品,這個給騰訊帶來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自己產品跟自己產品打架。
不同類型的產品,實際上都有他的特性,產品間互相打通,打通有打通的好處,但是也有打通的壞處,那就是被打通的產品線上,各個產品會互相干擾,有時候用戶希望打通,這樣一來,他會方便很多,有時候用戶不希望被干擾,這個時候打通反而是累贅。
試想下,兩個好友,如果他們用微信聯系的時候,你覺得還會同時用QQ嗎?這個問題其實很傻,就好比問別人,你跟對方同一個人聯系的時候,會一邊打手機,一邊打固定電話嗎?有人會說,這樣一來不管如何,都是騰訊的用戶啊,但是你要知道,騰訊QQ是承載了很多附加價值的,例如QQ秀等,而玩微信的人,是不會去玩QQ本身的增值業務的,或者說會減少玩增值業務的時間的,這個時候必然會影響原來的QQ這塊的收入。
所以說問題就在這里,如果騰訊新的業務減少了老的業務的活躍度,帶來增值收入的減少,同時新的業務增值服務又沒及時跟上,那么危險就來了。
騰訊這些年做了大量的投資,在前面已經分析過,先不說這些投資是否正確,至少這些投資大多數短期內很難有明顯的回報,而騰訊原有的收入卻不能支撐現有的股價,股市大跌是必然的,一旦股市大跌,外界對騰訊的信心就會喪失。
騰訊的收入增長,2010年財報是50%,如果2011年不出意外,騰訊將會再度降至30%左右,也就是到達高科技公司的高速增長臨界點,騰訊這兩年做了大量的投資,其實換個角度看,就是一種投機,一種出于對自身原來的業務開始失望,但是又不愿意面對失敗,于是就利用當前還有糧草的時候,盡可能賭一把,如果賭對了,騰訊就又上去了。
從投資的對象看,騰訊基本上是廣撒網,針對互聯網的每一個熱點切入,這種更是證明其投機的心態,就算一個VC,他們的投資也是有明確的方向的,您見過世界上哪家規模大點的VC有去投所有熱點的嗎?
那么,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的騰訊,又將會如何呢?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